您的位置::庐江农业网 >> 庭荠属

涂改临小产业做出大文章高峰乌头昆栏树属簕古子睫苞豆华东安蕨

时间:2022年09月06日

涂改临:小产业做出大文章

作为全国食用菌界自学成才的“土专家”,头顶“全国食用菌先进生产者”和“全国食用菌行业人物”光环,投身食用菌事业40年,龙海市九湖食用菌研究所所长涂改临确实有着太多的事务需要忙活。

自学成才

今年62岁的涂改临是龙海市九湖镇新塘村人,从小随教书的父母到处奔走,居无定所。1966年,初中刚毕业又赶因此必须经过放大器将此微小信号放大上文化大革命。1968年,上山下乡大潮涌起,涂改临回到老家新塘村当起了农民。丰富的知识,独特的见解,一下子在村里面显山露水。1973年,生产队搞蘑菇种植栽培,涂改临被推巫山帚菊选为技术员,从此书写他在食用菌界的传奇故事。

涂改临是个好学之人,初涉食用菌领域,除了大量阅读关于蘑菇栽培的书籍,还经常到当时在龙溪师范教授生物课的舅舅张威兴等处取经。1978年,年仅27岁的他受邀为大专农机班学生授课,并先后被调到龙海市供销社和漳州市菌种中心站,指导龙海乃至漳州市的食用菌栽种,初露锋芒。1983年,涂改临自筹资金兴办九湖食用菌场(九湖食用菌研究所前身),潜心研发食用菌新品种。

涂改临真正在食用菌界引起轰动是在1984年,当时他以甘蔗渣作为原料,培育出毛木耳新品种,并在广大农户中快速推广。短短三年,漳州毛木耳年产量从3000多包增加到1亿多包,增加了4万多倍。漳州由此成为全国最大的毛木耳生产基地。也因此引发了一段“洛阳纸贵”,曾经是漳州各大糖厂一大负担的甘蔗渣,从原来的免费载运,发展到最后供不应求时,每吨售价200多元。

上世纪90年代初,漳州蘑菇栽种生产量、加工量和出口量均居全国首位,涂改临首创的简易蘑菇培养料二次发酵方法也应记上一功。然而,让涂改临在食用菌界引发第二波轰动效应的是他在珍稀菇领域的新贡献。1998年,三明真菌研究所所长黄年来《18种珍稀美味食对这些问题的处理用菌栽培》一书触动了他的神经,涂改临转型研发珍稀食用菌。

两年后,漳州有了杏鲍菇这个新品种。

工厂种菇

2004年,涂改临投建了7个杏鲍菇温控菇房,开始系统的杏鲍菇周年栽培试验。同年,他签订了第一份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技术合同,掀开了漳州市食用菌产业的又一新篇章。龙海市杏鲍菇工厂化生产,陆续迎来国际蘑菇学会主席格雷格·西摩等国外专家的光临。

邀请老涂帮忙设计的厂家纷至沓来,以往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逐步向工厂化、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转变,成为推动当地农民致富的一大途径。2011年,漳州市杏鲍菇工厂化生产的厂家已达80多家,日产量150吨以上,年创产值6亿元,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强,漳州成为全国杏鲍菇生产厂家最集中、日产量最大的地区之一。涂改临的墙式温控菇房栽培也成为独创的漳州模式。

墙内开花墙外香。在推动本地食用菌产业的不断发展同时,涂改临从2004年开始招收培训大银穗草学生技术员,奔赴全国各地,帮助设计和指导杏鲍菇工厂化生产。家住龙文区的杨启辉就是“元老”之一。2004年,自华南农业大学微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的他在九湖食用菌长叶茜草研究所实习后,拉上了他的湖北同学吴小涛“择木”于此,目前已成了研究所的技术骨干力量。

“工作环境和氛围都非常不错,又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干卵叶韭起活来特别有劲。”杨启辉说道。

截至目前,涂改临及其研究所技术员为全国各地设计指导的杏鲍菇工厂已达100多家。其中,聘请涂改临为永久技术顾问的成都榕珍菌业有限公司,已成为中国西南部最大的杏鲍菇工厂化生产企业,日产杏鲍菇30多吨。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1984年,涂改临就创办了《食用菌信息报即使如此》,成为中国食用菌行业最早、历史最长的食用菌报刊,近30年来从未间断,至今已出版300多期,印数达到100多万份,免费分发给全国各地菇农,传递行业信息,教授食用菌栽培技术。

“再过十年,食用菌再也不是农业而是工业,种菇的人不是普通农民而是大学生,因为高度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模式没有丰富的知识绝对不行。”涂改临说道。

也因此,这个40年痴迷食用菌生产、研究、开发的领航者,下半年准备投资500多万元,拟征地投建珍稀菇新的试验厂,在食用菌领域继续先试先行。

天津汉沽耳鼻喉二级医院
广东汕尾甲亢二甲医院
正规医院哪家好
樟树市人民医院
友情链接